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的報告。
伟德客户端黨員師生有序觀看報告後,感受頗豐,結合實際産生個人理解并激發進一步的思考。現将師生的心得體會在此分享。
經濟學支部熊金武副教授談到:
“首先為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感到由衷高興。在認真觀看黨的十九大開幕會後,我從大會報告中學習到很多。習近平同志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回顧了三十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全面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曆史性變革,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更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鮮明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增強了對黨和國家事業的信心,明确了前進的方向。同時,我也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包括了全面的改革内容。例如明确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繁榮中國農村經濟,穩定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給廣大農民吃個‘定心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定會認真學習領會,堅定‘四個自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結合工作特點堅決貫徹落實,将黨的十九大的會議精神融入到具體教學中,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努力工作。”
經濟支部鄧達副教授談到:
“黨的十九大報告縱觀曆史、展望未來,大氣磅礴、内涵豐富,濃縮了5年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描繪了我們偉大國家的宏偉藍圖。報告中提出了值得關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和新舉措,作為經濟系教師,一方面,自己的科研工作需要深度研究國家的大勢背景,研究的方向和選題将産生影響;另一方面,正在講授的經濟學課程,特别是現代市場經濟專題類的課程,則将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内容創新。
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發現,以下幾個新提法特别值得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的關注:
一是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重大判斷。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
二是報告提出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三是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曆史性新變化,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已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更突出矛盾是城鄉、區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這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四是報告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标從全面建成小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報告表述,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五是報告明确指出,發展戰略目标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
黨的十九大的新思想,是新的發展、新的成果,将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對中國和整個世界都将産生深遠影響。我們高校教師肩負的重要職責是科學研究、教書育人。因此,務必要從講政治高度來學習報告精神,以報告提出的新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以上隻是初步學習的體會,以後還将自覺深入學習、努力踐行,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教育、堅持持續創新。把黨的十九大的學習與宣傳,貫穿在我們的教學科研工作中,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經濟學支部于平老師談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論斷蘊含着豐富的内涵。
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國國内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
36年後的今天,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論斷。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呈現的新特征、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以前我們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是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我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正在邁向制造強國,說生産力落後已經不符合現實了。而另一方面,人民群衆面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平衡主要是城鄉收入不平衡、地區之間不平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别是地區間要協調共同發展。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階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突出抓重點、補短闆、強弱項,特别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從産能供給角度要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不同消費者不同層級的需求,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從‘三去一降一補’入手——去産能做‘減法’,發展新興産業、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做‘加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做‘乘法’。真正實現國民經濟的質的發展和飛躍,實現我們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