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伟德客户端經濟系、經濟學黨支部在綜合樓0402教室成功舉辦了2023年第4期(總第47期)研究生讀書會。本次讀書會由經濟系、經濟學黨支部司海平老師、熊柴老師和趙文睿老師共同指導,周敏丹老師推薦書目并主持。2021級和2022級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們共同參加。讀書會圍繞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一書進行了交流與讨論。2021級王健合、王禹婷同學以及2022級的張國棟、申晨笛、朱天賜同學進行主報告。

王健合同學對書中的主要内容和觀點進行了梳理,回顧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工業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碰撞,認為作者富有遠見,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預言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司海平老師就報告提出中國為什麼不能适合英國模式的問題,王健合同學表示,其中一個原因在于英國經曆了由農業向工業轉變的一個自發過程,而中國缺少了這一階段,如果在城市擴展過程中,将農民硬拉到城市中,會出現較多的反對态度。

王禹婷同學以“鄉土工業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進行彙報。在對全書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調查進行簡單介紹後,詳細分析“江村”蠶絲業改革,并基于此對中國鄉土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吳景超與費孝通都市工業化道路與發展鄉村工業之争進行具體解析。最後,指出随着經濟社會變遷趨勢,費孝通先生的見解也逐漸發展和深入。周敏丹老師提出農村是否仍存在可供轉移的剩餘勞動力這一問題供大家讨論思考。毛慶慶同學就現有政策——抑制低端産業及其從業人員進入一線發達城市——進行逆向思考,表示這一政策的存在正表明仍有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的趨向,所以這一人口優勢仍然存在。周敏丹老師表示,就目前情況看這一現象仍然是存在的,但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這一人口優勢的潛力問題,這條發展道路我們還能走多久。熊柴老師表示現在要走的統籌發展道路、鄉村振興政策肯定不是回歸第一條道路,更多可能是以類似城鄉融合圈等形式來發展。趙文睿老師就其在鄂爾多斯的親身經曆分享到,目前鄂爾多斯的農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已經到了一個比較嚴重的程度——一個村子中很少能夠見到青壯年,而且多數村子現在的情況是将田地出租以進行規模效應的機器生産,因此讨論農村城鎮化以及農村剩餘人口和剩餘産出的發展道路,可能需要更多的實地考察,在有約束的前提下進行進一步讨論。

張國棟同學以“傳統中國家庭結構變遷——代際更疊中的變與不變”為題目進行了主報告。他首先引入對南北農村社會經濟現象的對比思考,定義了兩種家庭形态,一個是代表南方的江村家庭,一個是取自北方的關中家庭。随後,就江村家庭與關中家庭在家庭規模、人口數量、農業狀況、家庭分工以及對待子女的差别等方面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簡要分析了差異産生的原因。更進一步,他從關中家庭入手,從社會年代跨越的視角詳細讨論了家庭變遷的影響因素之一——教育的作用,并細緻分析了教育因素所導緻的家庭職業分化、行業分化以及權力分化。最後,他認為:隻有突出共性中的個性,才能了解中國鄉土的靈魂,也隻有大量的微觀分析,才能夠嗅到中國傳統家庭向當代家庭轉變所引起的中國社會變化。司海平老師提出男女家庭地位這一問題供大家思考讨論。張國棟同學表示女性的家庭地位一直得不到平等對待這一現象在南北方共同存在,尤其是在習俗禮節方面尤為突出。司海平老師指出,女性社會地位低看似是一社會問題,其背後其實是一個經濟問題,是因為女性帶來的經濟價值比較低,因此需要靠這個社會給女性提供更多平等的工作機會。

申晨笛同學的報告總結到:費孝通先生揭示了中國舊社會農村女性在土地承包分配、土地征用補償等方面所遭受的各種不平等和歧視,反映了女性權益保護制度的缺失和落後,對于理解中國農村社會的曆史變遷和女性問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也給我們理解農村女性遭受的歧視提供了一個更現實的角度。周敏丹老師指出,從《江村經濟》一書中,我們仿佛看到中國女性社會地位改變的曆程,女性社會地位受傳統文化、社會習俗的影響,但也随着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市場化改革的發展、社會分工體系的發達,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而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對生育率産生了影響,這就進一步引發我們去思考人類的生育決策是如何進行的。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書中講到一個特别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生育文化本質上是損己利人的”,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就是生育孩子不是一個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選擇。周敏丹老師進一步提問:既然如此,那麼為何我們還要生育孩子呢?或者說我們人類種族是出于哪些原因得以繁衍的呢?周老師推薦大家繼續閱讀《生育制度》,去尋找和思考答案。

朱天賜同學從中華傳統倫理禮教下的“倫理人”出發,認為中國傳統經濟轉型的關鍵應當在費孝通先生提到的發揮“鄉土工業”作用的“小城鎮”。小城鎮作為連接農村與城市的橋梁,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同時,他認為社會轉型一方面要考慮到社會結構的重構,另一方面要考慮人格的變化,人格的重構是社會秩序更疊轉換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在接下來的經濟發展中,中國應在顧及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剔除其糟粕,同時積極吸納西方文明的精華,逐步達到對中國社會的人格與社會結構的重新整合,實現整個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

通過本次讀書會,同學們對鄉村經濟有了進一步認識,并提高了自己的邏輯思辨能力,大家紛紛表示收獲滿滿。
文、圖/經濟系:賈文軒、張小喬、張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