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2023年第4期研究生經典研讀報告會暨教學科研活動(經典品讀 思想共鳴讀書會,2023年第4期 總第68期)于2023年6月30日上午9:00至12:00順利舉辦,本次經典研讀報告會由巫雲仙教授主持,采取線下(綜0406)和騰訊會議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參加本次研讀活動的有巫雲仙、熊金武、曾江和陳芑名老師,以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伟德客户端的15名碩博研究生,共同研讨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共産黨宣言》。伟德客户端的王冉和胡智鴻同學、北京大學的魏領昊同學做主題彙報發言。
胡智鴻同學從《共産黨宣言》的七版序言、全文脈絡梳理和當代價值三個方面詳細報告了《共産黨宣言》的主要理論内容以及理論的時代化、大衆化和民族化的發展路徑;通過對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起源、共産黨人與全體無産者之間的關系、無産階級革命的特征和共産主義的理想目标等方面闡述了《共産黨宣言》的曆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王冉同學着重分享了《共産黨宣言》四個章節的主體内容,包括: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興起與發展過程、資産階級的曆史作用與内在矛盾、無産階級的革命性與曆史使命,科學社會主義與僞社會主義的界限,以及無産階級的理念與先進性,資産階級必然滅亡和無産階級必然勝利的曆史規律。
北京大學的魏領昊同學主要從《共産黨宣言》的寫作背景入手,對“自由人聯合體”的概念進行深入詳細的剖析,指出“自由人聯合體”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共同體,屬于社會形态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無産階級通過共産主義運動推翻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後建立的新社會的基本形态和本質特征。

圖1 企業史研究所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下)合影
在開放式讨論環節,周斯雅同學從對不同版本著作閱讀的感受,分享了自己關于版本選擇的心得,認為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共産黨宣言》更加易讀,更适宜讀者吸收經典觀點的系統論述。孫成己同學總結了三位同學的彙報,同時提出《共産黨宣言》中理論應随實踐不斷完善、随曆史條件的發展而變化、根據對手的變化而變化這些觀點對當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沙娅同學從《共産黨宣言》誕生的經濟背景入手,談到蒸汽機在發明和技術改良以後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進而引發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成為《宣言》誕生的經濟背景。由此,她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産階級的曆史進步作用的分析,即認為其将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國家卷入世界文明的曆史進程,體現了對待資産階級的辯證态度。房興達同學總結了《共産黨宣言》對于當代社會的啟示和價值,并與其博士開題答辯内容相結合,提出了自我改進的意見和方案。
參加經典研讀報告會的幾位北京大學同學積極參與讨論。孫淑彬同學提出應該重視經典著作的當代價值和理論價值,并結合孫中山先生的觀點,指出要重視經典著作提出了什麼學術性問題,同時還要注重著作中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劉婷同學提出了理解社會曆史的幾個角度:一是經濟生産角度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互動;二是從階級鬥争的曆史來理解社會變遷;三是從曆史角度來看,工人階級必然勝利。同時她指出在看待唯物史觀理論時要警惕片面的決定論,而要更全面、有重點地觀察社會曆史的變化。姜政希同學提出了階級鬥争的一個焦點在于對财富的占有,指出要注重對問題本質的把握,并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提出要想重構經濟體系還需要突破低層次定位,這恰恰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而非隻是用西方體系來闡述,這也正是我們重讀經典的意義。
侯冠宇同學認為,在閱讀經典著作時要注意領會方法論的意義,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曆史是一個發展過程;工業革命給生産力帶來巨大的變革,一部分人快速地實現了資本積累,另一部分人淪為無産者,反映了發展與分配、公平與效率問題難以平衡,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張春華同學針對《共産黨宣言》中經濟全球化的内容展開讨論,認為馬克思主義内涵下的資本主義對于經濟全球化存在着積極作用,能夠推動社會發展、加快優化資源配置,但其存在不平衡性,進而會引發民族矛盾,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理念。她表示将把這些内容運用到博士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易鑫同學談到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中對于階級的劃分,由此延伸到橄榄型社會理論,即将社會分為處于頂層和低端的少數群體以及處于中産階級的大多數群體,并向老師們請教有關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階級理論的具體論述。
曾江老師首先肯定了本次讀書會對于經典著作的選擇,指出本書具有深厚的學術内涵,書中觀點并非教條性的,而是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社科思想所形成的非常系統的學理性論述與整合。她提醒同學們在讀書時一定要重視作者背後的理論思考和學術脈絡,最好結合馬恩的其他著作,來獲取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并從經濟思想史角度對本書的一些觀點作出分析。
陳芑名老師對曾江老師的分享深表認同,同時指出在經濟發展模式轉換時期回顧經典,一方面要與時俱進,注意到經典寫作的特定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其經典性所在,重視經典矛盾所在,矛盾是不斷變遷的,而經典的生命力也恰恰體現在對不同時代新的矛盾的解決過程中。
巫雲仙教授首先針對易鑫同學的問題作出回應,随後結合學術和現實發展與同學們研讨關于本書的感想,一是著作發表的時代背景是1848年,當時的社會結構并不呈現橄榄型,這樣的社會結構至少是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建設福利國家後才出現的,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要抓住社會主要問題、抓主要矛盾;二是不要局限于一本書,每一本具體的書有其側重的領域,因此還要結合其他著作來多角度理解經典觀點;三是重視《共産黨宣言》背後所具有的紮實理論研究,本書是一本政論性很強的書籍,但是後來人研究世界經濟發展史時卻難以繞過這本書,如對于世界市場的研究,《共産黨宣言》就有系統性論述;再如關于資本主義社會曆史作用的評價,這本書也有過客觀的評價;四是經典的生命力在于對當下問題的解釋力,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技術對社會的重塑,在《共産黨宣言》中對工業革命中機器大生産對社會的重塑已有系統的論述,而當今時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對勞動的替代等雖然在程度上比以往技術對社會的重塑都更大,但問題的本質大緻相同,是同一個問題在不同時代下的“螺旋式”重現,社會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我們需要思考清楚的是,在社會劇變時代何者受益、何者受損,在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時,也要思考人類無法被替代的是什麼。最後巫雲仙教授鼓勵同學們多讀經典,用思想來武裝自己,審視現實和未來。
此次讀書會持續了近3個小時,現場讨論熱烈,氣氛活躍,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愉快結束。同學們也在本學期最後一次經典研讀中度過了充實的春季學期。師生們在深入的切磋交流中感受到經典閱讀的愉悅,讀書會結束後仍意猶未盡,期待新學期會有更多收獲。
圖、文/企業史研究所:胡智鴻 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