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伟德客户端經濟系、經濟學黨支部成功舉辦了2023年第8期(總第51期)研究生讀書會。本次讀書會由經濟系鄧達老師、張弛老師、司海平老師、熊柴老師和趙文睿老師共同指導,周敏丹老師推薦書目并主持。2022級和2023級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們共同參加。讀書會圍繞費孝通先生的著作《生育制度》一書進行了交流與讨論。2022級張國棟、朱天賜、趙于鈞同學以及2023級蘭興平同學進行主報告。

張國棟同學以“從生育制度中的三角結構變化看社會變遷”為題,從中國傳統生育制度的功能出發,基于生物學角度和社會學角度介紹生育制度的定義和功能,并詳細闡述由此産生的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婚姻、家庭與親子關系,将婚姻概括為滿足撫育子女、經濟和兩性關系三種功能的混合制度。此外,張國棟同學還對社會結構基本三角存在的内生性矛盾與帶來的社會變遷進行分析和探讨。最後,他聯系當今社會的具體情況提出,書中所持的社會本位觀和功能論觀點存在一定的待完善之處,需要根據變化的社會現實對生育制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點評人靳耀祖同學對張國棟同學的讀書彙報進行了肯定,并且對他在彙報最後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周敏丹老師用費老的觀點來解釋如今的生育決策。司海平老師表示,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存在差别,費老作為社會學家,從總體到個體進行研究,而貝克爾作為經濟學家,從個體到總體進行研究,對于生育而言,是将生育帶來的效用納入自己的效用水平中進行分析。鄧達老師從方法論的角度對張國棟同學的發言進行了補充。張弛老師指出,社會學是文科的基礎,作為經濟學學生,也應該補充社會學的知識來豐富自己。

朱天賜同學以“家事還是國事?——論生育行為的個人選擇與社會責任”為題,結合費老在《生育制度》這本書中的思想,厘清生育行為的社會責任屬性與社會價值。他對書中的生育邏輯進行介紹,接下來對變化的生育觀念進行概括,指出傳統的觀念是生育“愛他”即“利己”,而如今的自由觀念是生育“愛他”不“利己”。然後提出生育行為的“搭便車”現象,并對生育政策效果不強的原因進行分析。他總結到,生育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享受着前人生育帶來的社會福利的我們,有責任為社會提供社會勞動分工的儲備力量,将享受到的福利回饋給後人。
孫天奇同學點評談到,天賜同學從現實情況出發,結合本書的思想方法及書中論據,分析了生育傳統觀念向現代自由主義思想轉變的過程,解釋了生育由社會責任偏向個人選擇,并引用了苗國等人的四象限圖,分析了生育率低下及生育政策激勵失效問題。鄧達老師和熊柴老師就生育搭便車的問題進行讨論,周敏丹老師提出,要根據具體的社會背景來分析孩子是否屬于公共物品這個問題。張弛老師談到生育與經濟激勵之間的關系。

趙于鈞同學以“從社會結構完整性和生育制度來看待當今中國低生育危機”為題進行讀書彙報,首先從生育制度與社會結構完整性的角度,介紹生育制度的定義和核心目的,指出生育制度保障了人類社會結構的完整。接下來從社會結構完整性看當下中國人口結構面臨的危機,比如少子化加劇,新生人口持續創新低,老齡化加劇,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和撫育成本過高直接導緻總和生育率過低等方面。由此提出要調整生育制度,發放現金、稅收和住房補貼來降低生育成本。
點評人尹福同學在趙于鈞同學彙報内容的基礎上補充到,一定的社會結構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社會的容量受到結構的限制。再以工業化和智能化生産的現代社會結構中,所需人口的數目逐漸降低,人口減少的趨勢日漸顯著。鄧達老師在讨論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力的替代時強調,當前勞動力市場上的挑戰并非在于人數,而在于技能和質量的匹配。

蘭興平同學以“婚姻與家庭向何處去?”為題進行彙報,首先介紹了《生育制度》的寫作背景,然後對本書的内容進行概括,指出生育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社會繼替。接下來針對婚姻和家庭的存在意義、主要功能和未來變化進行探讨,他表示,雖然相比于封建社會,家庭、婚姻以及撫育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後也會繼續變化,但婚姻和家庭并不會消失。
周霖同學點評道,蘭興平同學從寫作背景、本書内容以及婚姻和家庭何處去三方面為我們講述了本書。我國總和生育率已經從70年代的6降至2022年的不到1,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平均不到一個孩子。因此相關學者對這背後的因素進行了探究,我國的相關追蹤調查也加入了對生育意願的調查。從生育意願到生育決策是一個漫長的傳導機制,需要制定不同的生育補貼政策。周敏丹老師從經濟發展、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等方面對當今社會生育率低迷和離婚率攀升的現象進行了解釋。鄧達老師也表示現代社會中女性經濟獨立性提高,在婚姻和生育中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通過本次讀書會,大家對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将社會學與經濟學的方法論相互比較,不僅拓寬了對經濟學研究的視野,也豐富了這兩個學科的知識。
文、圖/經濟系:冀源、蔡雨穎、周霖
審稿:周敏丹
審核: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