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下午,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聯合舉辦本學期第2期研究生經典研讀報告會暨教學科研活動。本次經典研讀報告會采取線下與騰訊會議線上方式共同進行,2023級碩士研究生周王心安是本次讀書分享會的主持人,兩校師生共同研讨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的經典著作《論人力資本投資》。
參加本次研讀報告會的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周建波教授,我院企業史研究所李曉教授、巫雲仙教授、嶽清唐教授、熊金武教授和陳芑名老師,以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我院企業史研究所本碩博學生共20餘人。我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仇江甯和周王心安,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博士生莊順典做研讀分享彙報。

圖1 企業史研究所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上部分)
周王心安同學從作者生平、研究領域和作者回答了哪些經濟問題的角度介紹了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的背景,在此基礎上闡述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觀點,并總結曆史上影響人力資本要素的多種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中的科舉制對中國古代社會人力資本積累的長期影響。最後基于最新發布的中國和全球人力資本報告分析了當今人力資本發展的基本格局。
仇江甯同學的分享聚焦于人力資本理論的介紹和讨論,以及人力資本與民生問題的聯系。重點對為何經濟學家一直回避對人的投資、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人力資本投資的範圍與内容,以及人力資本理論的政策意義四個方面讨論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
莊順典同學的分享集中于舒爾茨的研究方向、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和解釋、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人口遷徙問題。他總結了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突出人力資本質量和數量的重要性,并強調教育在人力資本積累中的核心地位,認為舒爾茨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倫理觀念,認可了個體和家庭在就業變遷中的自由遷徙的重要性,并強調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經濟增長和社會平等的雙重促進作用;同時讨論了制度改善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教育與人力資本積累的互動影響。

圖2 企業史研究所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下部分)
在自由交流與開放式讨論環節,同學們踴躍發言,充分表達各自的收獲感悟。北京大學的同學從多個不同視角展開讨論:包括人力資本測量的難題,指出在個體層面難以準确衡量人力資本,而從宏觀視角使用收入來度量較為可行;時代對人力資本的影響,舒爾茨的理論在理解人力資本和對經濟制度的潛在影響方面的重要性;對比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和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學術視角以及對人口遷移現象的經濟分析,對研究曆史移民現象的價值和啟發作用;并從多維度探讨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與實踐問題,認為這一理論與當下數字化、虛拟化的環境相關、與工作幸福感和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以及與農村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我院同學的發言聚焦于教育的重要性、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和人力資本概念等方面。包括通過鄧小平重視教育和科技的例子展示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強調了教育、健康和持續學習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在社會文化因素和市場機制方面有較好的拓展空間;從不同角度探讨人力資本的概念、曆史淵源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與限制。這些讨論深入探讨了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與局限性。
針對同學們的報告和發言讨論,老師們給出以下指導意見:
嶽清唐教授肯定同學們彙報的豐富内容和展示方面的明顯進步,認為同學們的讀書報告彙報和讨論很好地總結了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贊同舒爾茨強調的農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進一步讨論了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指出在當今的數字化時代,人力資本的培養和投資是确保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未來發展應該将投資與消費結合起來,以實現生産與消費的均衡,解決生産過剩的問題。
巫雲仙教授認為本次分享會同學們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人力資本理論作出理解,同學們對原著内容進行精彩地展示,并拓展了該理論的邊界,說明同學們的閱讀和研究思考能力有較大提升。在讨論中涉及到制度、政策、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等方面,對該問題的思考和探讨有一定深度。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如果從人才強國建設來看也是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們需要思考人力資本投資涉及的國家政策和治理方式,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這是在探讨人力資本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熊金武教授的發言涉及人力資本和經濟發展的多個角度的觀點。首先是回顧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曆程,強調西方經濟學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特别強調了舒爾茨、林毅夫等人的貢獻;其次,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勞動力素質提升和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并探讨勞動力漲工資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最後強調中西方經濟思想的差異以及對中國實際情況的适用性,呼籲結合曆史和理論,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指導。
陳芑名老師的發言涉及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同情景。人力資本正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發展中國家,初期重點往往放在基礎教育上,以承接産業轉移,高等教育階段則是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時的後續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實際工作中卻用不到所學的知識,導緻人力資本的浪費和資源錯配。人力資本應該更有流動性,以實現最優配置。因此,人力資本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制度性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教育制度、人才流動機制等。
李曉教授的發言首先對人力資本的曆史淵源和内涵進行深入探讨;其次對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其與物質資本的關系進行全面思考,特别是對于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社會結構下的影響。之後分析了人力資本的空間流動與社會階層結構的關系。随着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人力資本的流動不僅影響着地區發展的格局,也牽涉到個人、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命運和結構;最後提出通過舒爾茨等學者的經典著作的理論結合實際案例和現實來思考實踐問題,對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周建波教授提出關于教育、人力資本和社會發展的觀點,并強調閱讀原著的重要性。他總結了三位彙報同學的觀點,贊同幾位老師對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之間的關系的分析,以及原著中對于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觀點,并舉例說明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如北京低學曆人口的流出現象,高學曆人才和勞動人民之間有着相互依存的關系,應促進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攜手共同促進國家發展。
這場讀書分享會在歡聲笑語中結束,彙聚兩校師生的熱情參與和積極分享,整個過程持續近4小時。讀書分享會活動不僅是一場知識的分享,更是一次學術交流和學術訓練。大家共同享受着跨校優質教學資源帶來的益處,仿佛在閱讀經典著作中展開一場激烈的對話和競技,産生了一種互相激勵和引導的效應。在交流中,兩校師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品讀經典著作,深化兩校師生的友誼,“五一”假期前的讀書分享會,可謂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圖:周王心安 周斯雅
文:周子超
審稿:巫雲仙
審核: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