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下午,伟德客户端經濟系、經濟學黨支部在圖書綜合樓0506教室成功舉辦了2023年第1期(總第44期)研究生讀書會。本次讀書會由經濟系、經濟學黨支部鄧達老師、黃立君老師、司海平老師和熊柴老師共同指導,由周敏丹老師推薦書目并主持,2021級、2022級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們共同參加。本次讀書會圍繞周其仁教授所著的《改革的邏輯》一書進行了交流與讨論,由2021級政治經濟學專業的譚先傑、毛慶慶同學以及2022級政治經濟學專業的靳耀祖、孫天奇同學做主報告。

譚先傑同學将中國式改革總結為自下而上的倒逼式、漸進式的事後承認主義改革,并分别闡述了經濟制度改革與政治制度改革的邏輯。他認為在經濟制度上的改革,其底層邏輯是“治大國如烹小鮮”,政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懲罰違法行為的完備系統,其餘的不折騰、不瞎搞,不朝令夕改即可。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走入“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誤區,不能走到人民群衆的對立面,要緊密地和人民群衆團結在一起,切實解決人民群衆關心的問題,保護最廣大人民群衆最根本的利益。周敏丹老師進行了點評,譚先傑同學的報告是從政治體制改革的角度去闡釋改革的邏輯的,在此我們需要思考改革和革命、改革和帕累托改進之間的區别是什麼,因此提出如何定義“改革”這一問題供大家思考。

毛慶慶同學在分析改革開放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邏輯的基礎上引出了一個事實——早在被人們所熟知的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就已經有了“自發的改革與開放”,接着在闡釋人力資本産權特殊性的基礎上,論證了改革開放的必然性,最後提出改革開放不過是形成私權和公權新邊界的過程。而有效率的改革方向(制度演進方向)應當是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個人所蘊含的、不可被剝奪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接着,熊柴老師指出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沒有改變,人口監管的狀态沒有改變,雖然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有所改變,但是觀點并不統一,在做決策時需要考慮這些問題的存在。

靳耀祖認為,“革命并不一定總是能帶來一個國家需要的、長遠的社會和政治改革,而缺乏這樣的改革也許正是這個國家失敗的首要原因之一。”中國在經濟領域所創造的“奇迹”,其根源于改革。“改革”成為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旋律。周其仁老師深入剖析了改革的産生到實施效果,試圖根據以往經驗建構起引領中國未來改革應當遵循的邏輯。但是何為改革?為何而改?改革何以?不僅需要在書中也需要結合現實生活進一步去梳理。改革是為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能适應客觀情況。改革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改”與“不改”是由于利益沖突的對立,解決利益沖突的關鍵是使大部分的個體能感受到改革所帶來的益處,自發地在制度框架中推進改革。而改革所依靠的應當是政府、市場、組織、制度和人民群體五個層次。改革也需謹慎,通過試點改革、漸進式改革等方式把握市場與組織之間的平衡。周敏丹老師就報告提出三個問題:第一點是為什麼要改革;第二點是改革的根本動力究竟是什麼;第三點是如何保障改革的持續推進。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是為了解決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說改革的根本動力源自于底層創新或者人民群衆,其實這隻是一個表面現象,根本的原因還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人民群衆之所以要進行制度上的創新,原因就是生産關系與生産力不相适應,從而有這樣的動力去進行。對于如何保障改革的推進,便可以由上述五方面内容來概括。

孫天奇同學首先表達了自己對改革的看法:改革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方式,然後從本書出發,介紹了全書的内容與自己的理解,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是中國式改革是經濟增長原動力與上層建築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重視産權合約及其保障系統之間的相互配合。最後,根據凱恩斯需求理論,孫天奇提出了對當下部分産業的建議。
随後,各位老師就本次讀書會進行點評。鄧達老師首先指出書中所寫“改革的本質就是系統性地糾錯”這一觀點讓人眼前一亮,它提示我們改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地、系統性地糾錯;黃立君對讀書會上大家的積極思考和讨論予以肯定,鼓勵同學們多進行調研類活動,進一步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司海平老師補充了同學們報告中忽略的幾個問題。首先,司海平老師認為“自下而上的改革”這一提法存在問題,因為自下而上不能算是改革,自上而下才是改革,所謂“改革”必須要得到法律上的承認,隻存在所謂“改革的設計”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其次,司老師對大家推崇自下而上改革的這種設計做出解釋,即信息不對稱問題,下級實際進行操作的政府更懂得問題存在在哪些地方,更知道怎麼操作,怎樣達到更好的效果。最後關于政府是否要進行改革需要從個人層面的成本和收益做出進一步的分析。

通過本次讀書會,師生們對改革以及其影響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改革的邏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對中國改革的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圖/經濟系:賈文軒、 張小喬、張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