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2023年第一期研究生經典研讀報告會暨教學科研活動(經典品讀 思想共鳴讀書會,2023年第1期 總第65期)于2023年3月28日上午9:00至12:45順利舉辦,本次經典研讀報告會由巫雲仙教授主持,采取線下(綜0301)和騰訊會議線上方式共同進行。此次經典研讀分享會共同研讨諾思和錢德勒的經典著作《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與《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
我院企業史研究所教授、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共17人參加此次經典研讀分享活動。2021級博士研究生侯冠宇、張春華、房興達三位對《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做研讀分享彙報,2021級碩士研究生高楚依和張鵬濤對《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做研讀分享彙報。

企業史研究所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上)
侯冠宇同學首先對《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進行兩部分彙報,首先以“國家經濟被什麼控制”“被什麼影響”等問題切入主題,其次梳理了著作内容,包括:私有産權制度如何成為主流、國家組織如何才能保證經濟增長、怎樣克服白搭車的機會主義行為、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遷怎樣相互影響以及制度的連續性是否會保證經濟增長幾個部分,并對每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解讀與思考。
張春華同學分三部分介紹《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一是以國家理論、産權理論、意識形态理論為分析框架進行内容梳理;二是介紹了書中第二、第三編的框架,特别是經濟變革、封建制度的興衰以及經濟革命等曆史事件;三是針對私有産權能否成為高能激勵,如何解釋鄉鎮企業不是私有産權,如何建立信念、意識形态以及悖論如何解決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房興達同學先簡介作者學術背景,引出研究制度的原因和創作背景,其次以著作中理論、曆史、理論和曆史的順序為結構框架對本書内容進行梳理,重點分析了曆史長河中的經濟績效和結構變化。他強調該作品思想聚焦國家、意識形态、制度創新和變革領域。

企業史研究所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下)
高楚依同學從三個方面對《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進行彙報展示:首先是現代管理發生的條件是什麼?其次,為什麼鐵路公司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業企業?再次大型工業企業這個新商業物種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她闡述了職業經理人的出現,以及複合型工業企業的演化過程等問題,最後提出思考:美國的經驗對中國的管理革命有何啟示?
張鵬濤同學從四方面對《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進行分享。一是從作者簡介歸納核心思想:分權管理、大規模生産、工業組織模式;二是梳理全書八個核心觀點;三是介紹美國企業管理革命的背景與意義;四是以運輸與通訊為例探讨傳統的企業模式發展與變化。最後,他提出職業經理人的出現是市場行為的觀點,并提出思考:家族企業主和職業經理人誰更關心長遠利益?下一步的管理變革何在?
在開放式讨論環節,孫成己同學補充了諾思在學術史上的三個貢獻,并對先把“蛋糕做大”還是先分配好的問題,從分配角度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周思雅同學回答了李曉老師的問題,認為錢德勒沒獲得諾獎的原因是他寫的書不符合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并對兩本著作中關于産權問題的讨論提出自己的看法:權屬關系明确,雙方才有支配權進行交易,如果權屬不确定,則雙方無法交易;而如果是由一個擁有至高權利方來配給,且雙方未為交易有過付出,就是無成本獲得。最後她提出了共産主義社會的交易成本是否為零的疑問。沙娅同學将兩本書結合起來思考,認為職業經理人在做思考和決策時未必看得周全,在市場經濟機制下,面對企業污染環境帶來的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現象,需要政府幹預,由政府或國家制定約束行為;并且她認為制度與技術對經濟增長同樣重要。王冉同學認為此次分享拓寬了她對路徑依賴理論的認識,對于制度分析思路,可以從維護、收益和成本三個視角展開。胡智鴻同學認為建立意識形态理論才能走出制度分析的困境,從諾思的制度分析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思想的影子。餘鎬同學認為諾思的分析框架很有借鑒意義,而錢德勒研究的是美國現代大企業,因此有必要仔細閱讀有關企業的性質等相關文章。
針對兩本著作的研讀讨論,老師們提出以下指導建議:
李曉教授認為此次活動所選的兩本書都非常經典,對同學們細緻入微的彙報梳理進行肯定。他提醒博士同學彙報分享不一定要分工,不能因分工忽視了整體内容;并對同一本書不同的版本比較進行點評,鼓勵大家對不同版本的表達、翻譯和内容進行比較,對照分析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否有不同。最後他給同學們提出了一個讨論問題:同樣是研究企業問題,錢德勒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而科斯獲得了諾獎?
曾江老師對五位同學的彙報演講作出了肯定,強調諾思著作中關于意識形态理論的分析是具有前沿性的,因為經濟思想與制度之間的聯系可以通過意識形态、非正式制度貫通聯系起來,這也是經濟學研究的發展方向之一。她同時指出錢德勒的著作為大家解讀現代企業提供了很好的曆史梳理,并分享了自己觀摩電影《流浪地球》制作分享的體會,認為中國電影從小作坊式管理發展到現在的大規模電影工業,其背後的管理方式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遷,這即是現實對管理提出的挑戰。
陳芑名老師認為兩本書談論的主題都涉及了制度對效益或結果的影響。諾思著作中關于意識形态的翻譯如解讀為社會共識,可能更合适,在共識的基礎上才能上升為意識形态。而在制度與技術的重要性問題上,她更支持技術學派,認為科技創新更重要,因為對于制度的因素,往往難以衡量何種制度最優或更适合技術誕生。另外,她對今後的讀書會提出了更多期望和要求,希望同學們多思考、對書中觀點多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後,巫雲仙教授對此次經典研讀分享會進行點評與總結。她首先對同學們的努力——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的進步提出表揚。其次在選擇經典書籍和提煉核心觀點方面,她特别對著作解構和建構的方法與技巧提出高要求;而在對制度、技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探讨中,她解讀了諾思和馬克思的不同觀點,并回答了同學們的疑問,引導大家繼續從曆史角度深入挖掘問題實質。她還對三位博士生今後的經典論文研讀提出了要求,對兩位碩士同學PPT彙報展示的優點分别進行點評。最後,她引用了近日TikTok的CEO舌戰美國國會議員的熱點新聞回複了同學提出的家族企業主和職業經理人誰更關心長遠利益的問題,認為錢德勒著作的核心問題是管理革命——即職業經理人的出現提高了效率,作為重要的軟實力,管理也曾為美國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關于管理的變革問題,她指出這确實是21世紀的管理挑戰,彼得·德魯克認為,20世紀解決了體力勞動者的勞動生産率,但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腦力勞動者的生産效率,并推薦大家閱讀彼得·德魯克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
此次讀書分享會持續了近4個小時,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愉快結束。師生們在深入的切磋交流中皆收獲豐富,讀書會結束後猶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感覺。
圖、文/企業史研究所: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