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貧困》品讀:企業史研究所、經濟學黨支部舉行經典研讀報告會暨教學科研活動(2024年第3期 總第75期)

2024-06-11  Clicks:

2024年5月30日下午,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經濟學黨支部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聯合舉辦本學期第3期研究生經典研讀報告會暨科學教研活動。本次報告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兩校師生對德國思想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哲學的貧困》一書進行研讀和讨論。

參加本次經典研讀分享活動的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周建波教授,我院企業史研究所李曉教授、巫雲仙教授和曾江老師,以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我院企業史研究所碩博研究生20餘人。活動由巫雲仙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元培學院2020級經濟學本科生謝文瀚、我院2022級經濟史碩士研究生胡智鴻、王冉和2023級經濟史博士研究生王鴻隽四位同學進行主題彙報。

圖1 法大、北大兩校聯合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上部分)

謝文瀚同學首先介紹蒲魯東和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主要哲學思想等背景,之後重點介紹第一章價值理論中馬克思和蒲魯東對價值概念、價值尺度和價值“比例”展開的讨論,并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兩方面進行對比,最後拓展了曆史唯物主義可能面臨的批評以及對這些批評的回應;胡智鴻同學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蒲魯東的理論進行對比,梳理了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發展曆程,分析了蒲魯東唯心主義經濟學的非科學性和反革命性,并通過論述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辯證關系,強調了工人階級在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中的關鍵作用;王冉同學概括了馬克思對蒲魯東唯心主義的曆史觀和歪曲的辯證法進行批判的五個方面,即方法論、分工和機器、競争和壟斷、所有權和地租、罷工和工人同盟,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進行較為系統的闡釋,由此更清晰地理解馬克思所構建的政治經濟學曆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大廈;王鴻隽同學從原著的寫作背景出發,從表達不認同的觀點、試圖挽救工人運動、批判蒲魯東主義和整合思想理論這四個角度說明了馬克思撰寫本著作的原因,并重點介紹馬克思是如何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整合的。

在自由交流與讨論環節,兩校同學踴躍發言,結合該書内容和自身實踐,充分表達了自己在閱讀和交流讨論過程中的收獲與感悟。首先,在研究背景上,《哲學的貧困》一書是1847年馬克思為回應蒲魯東的唯心主義思想和 “小資産階級”立場的許多理論錯誤而提出的批評,他在1846年曾緻長信給巴維爾·瓦西裡也維奇·安年柯夫,作為對方此前來信中提及蒲魯東經濟與哲學研究問題的答複。結合這封書信的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哲學的貧困》在馬克思哲學理論構建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通過對蒲魯東的哲學和經濟學的批判,實現了曆史唯物主義與曆史辯證法的真正統一,由此奠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偉大成就。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和批判的哲學視角,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術研究,我們都要深刻把握唯物史觀的精髓,以發展和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階級鬥争是推動曆史前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蒲魯東沒有理解階級鬥争的實質,在對現實問題研究不透徹的情況下提出了溫和的改良主義方法,于現實問題背後根本矛盾的解決無益。最後,通過閱讀本書,同學們對“勞動”“價值”“剩餘價值”“分工”“階級鬥争”等政治經濟學基本概念和理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紛紛表示以後将重視回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本身,重視經典著作的閱讀。

針對同學們的報告和發言,老師們給出以下指導意見:

周建波教授提綱挈領地指出了哲學的引領作用,馬克思的辯證思維和曆史唯物主義方法為經濟思想史、經濟史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和理論指導。一方面,我們要注重當今的社會結構,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過去的曆史如何通過路徑依賴對現代社會發展産生影響。除了對理論的關注外,哲學還緻力于解決社會生活問題,蒲魯東的思想在當時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說明其理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工人貧困的現實問題,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則是站在更全面的視角,提出了關于工資提高後果的不同觀點。二人都是從現實中的工資議題出發,試圖以哲學理論為提升工人生活水平提供方案。最後,我們需要以更加多元的視角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分析社會現象,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價值創造依賴于多種生産要素,随着社會發展,不同生産要素的重要性也有所變化。

曾江老師從哲學淵源、分析方法和理論指導現實三個角度給予指導。盡管現在更加強調經濟學的科學屬性,但對經濟史實、工資等概念的探讨仍建立在經濟學範疇之中,其背後是理性形而上學的認識論前提。我們不應忽略經濟學的哲學起源,否則研究的視野将受到限制。至于抽象演繹和曆史歸納的分析方法争論,範疇抽象可能會抽離生産關系的曆史性,而考慮到很多經濟規律是在一定曆史階段下成立,因此在大量使用演繹方法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曆史的歸納,不能将曆史性從經濟學研究中抽離出來。最後,要看到理論對當今現實經濟問題的指導意義,某些蒲魯東式的解決思路不要求對生産關系的詳細分析和徹底變革,就會脫離現實。而回到馬克思主義對分工市場、雇傭關系和生産關系等概念的理解,很多矛盾将迎刃而解。

李曉教授提醒同學們把握階級立場與科學方法、生産力與生産關系這兩對關系。其一,蒲魯東站在“小資産階級”立場,對在機器大生産過程中淪落為雇傭工人的中間階層表示同情,并反思技術進步的影響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馬克思既有代表無産階級利益的階級立場,又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意識到無論個人情感如何,這種機器大生産的社會發展是不可逆轉的。經濟學是科學研究,但人與人的關系、階級立場都是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内容。其二,生産關系是技術變革和社會進步中一個重要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産力的發展和階級鬥争密切相關;那麼當前“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也不僅是科學知識和技術運用的結果,應當注意到其背後是否蘊含着生産關系的變革。相較于書中的具體結論,這些方法和立場是我們更應從經典著作中吸取的智慧。

巫雲仙教授分别從具體内容和整體把握的角度進行總結。具體而言,我們要厘清經濟事實與經濟範疇,如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認為李嘉圖“把人變成‘帽子’”(這裡的“帽子”指的是經濟範疇),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把‘帽子’變成‘觀念’”(指的是經濟範疇如何在理性中生成),馬克思正是基于蒲魯東混淆了經濟事實、範疇和觀念等重要概念而對其作出批判。總體來看,閱讀這本著作需要我們認清它在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曆史地位,它确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奠定初步基礎,是理解《資本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之作;同時,它進一步發展了《德意志意識形态》中所闡述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理論發展史上比較成熟的重要著作。

圖2  法大、北大兩校聯合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下部分)

本次讀書會對《哲學的貧困》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兩校師生更為全面地了解馬克思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分析視角,更激發大家對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和現實經濟問題的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學習、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深刻議題。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讓兩校師生攜手共進,在交流與讨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本次經典研讀報告會在熱烈的研讨氣氛中圓滿結束。

 

文:周王心安

圖:周斯雅

審稿:巫雲仙

審核:徐慶

上一條:基本收入實驗——伟德客户端資本金融系讀書會2023春季學期第四期順利舉行
下一條: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經濟系、經濟學黨支部成功舉辦2024年第3期(總第54期)研究生讀書會

Close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