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下午,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經濟學黨支部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聯合舉辦本學期第4期研究生經典研讀報告會暨教學科研活動。本次報告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兩校師生對阿道夫·A.伯利、加德納·C.米恩斯的《現代公司與私有财産》一書進行研讀和讨論。
參加本次經典研讀分享活動的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周建波教授,我院企業史研究所李曉教授、巫雲仙教授、陳芑名老師和曾江老師,以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我院企業史研究所碩博研究生20餘人。活動由巫雲仙教授主持,我院2023級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周子超和2024級經濟史博士研究生張瑩兩位同學進行彙報。

圖1 法大、北大兩校聯合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上部分)
周子超同學詳細介紹了原著的内容,包括企業管理權與所有權的分離、現代企業制度與法律法規的發展和大公司帶來的影響,最後引申思考勞資雙方管理權與所有權分離與結合的可能性問題;張瑩同學從原著内容出發,對本書中有關公司的作用、管理、控制等七個方面進行梳理,并重點分享由此産生的相關問題,如企業的來源和性質、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等;由現代企業發展、職業經理人,延伸到錢德勒的經典著作《看得見的手》以及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結合美國企業的兩權分離現象,以及我國國有和民營企業在兩權分離與兩權合一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讨論。
同學們的發言圍繞公司治理、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系列富有洞見的觀點。
首先同學們從合作社角度出發,對比了傳統合作社與現代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方式,強調合作社的社會主義性質,并對其在現代經濟中的潛力進行了重新評估。這種對比不僅揭示兩種組織形式的差異,也對合作社在現代生産經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思考。
其次,同學們探讨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對傳統私有财産概念的沖擊,以及這種分離對公司特征和法律環境所帶來的挑戰。這種分離導緻企業家身份的獨立化,使代理問題和激勵問題成為公司治理中的關鍵議題。特别是如何調動管理者的積極性,成為公司創新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讨論中同學們還提到,利益分歧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管理層激勵、目标設定、代理問題和資源配置不當都是利益分歧的具體表現。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個平衡各方利益、強化監督與激勵機制、促進信息透明的公司治理體系,以确保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并維護所有股東的權益。
再次,同學們關注到現代公司結構中的代理問題,管理層可能追求個人利益而非股東的長期利益,這引發了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讨論。公司作為社會經濟制度的一部分,其社會責任的承擔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代企業實踐對傳統兩權分離的突破,要求我們在公司治理中考慮到多種控制形态以及公司發展的新形式。
最後,同學們結合我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制度變遷,探讨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公司制與公有制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對企業以個人積極性為本的原理的挑戰。通過這些深入的讨論,同學們對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踐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全面分析。
針對同學們的報告和發言,老師們給出以下指導意見:
周建波教授深入分析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并強調理論的繼承、學習與超越的重要性。他首先肯定同學們對讀書會的參與和準備工作。同學們花費了時間進行閱讀、整理和展示,這個過程是值得的,因為它促進了同學們對經典著作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他還強調了書籍内容與實際經濟發展的聯系,特别是對微觀企業研究和宏觀層面中國經濟思想史的探讨。周建波教授指出,封建社會的家庭是微觀生态的基礎,而随着農業家庭的發展,出現股份制和商業運營的規模擴大。通過曆史案例,如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和農業規模化企業的興起,他展示了微觀和宏觀研究的相互影響。其次,他讨論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指出微觀經濟中個體奮鬥和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19世紀的金融危機和企業規模的變化,導緻管理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這是經濟制度的一個重要變化。此外,周建波教授還探讨管理成本和效益的比較,以及企業規模擴大和管理成本提高之間的關系。他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學思想來說明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以及企業需要在經營收益與管理成本之間尋求均衡。最後,他強調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指出理論的發展需要不斷适應社會和經濟的變化。通過晉商的例子,他讨論企業兩權分離制度安排及其帶來的問題,如經營權濫用和股東權益的削弱等。他還指出,在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如管理成本的提高,推動了對理論的重新思考和創新。
李曉教授首先指出該經典之作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兩大關鍵詞“現代公司”和“私有财産”是理解該書的核心。李曉教授解釋道,現代公司與傳統企業的區别在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這一概念在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等著作中已有涉及,馬歇爾也關注到财産權關系社會化和管理社會化等問題。李曉教授進一步指出,其實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晉商中已有體現,我們不能單純以西方理論來衡量現代公司的特點,應跳出該書的框架,從經濟思想史和企業史的角度審視這一問題。其次,李曉教授說明了該書作者的研究方法,即通過長期追蹤和實證研究來支持其觀點,這種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鑒。最後,李曉教授強調,盡管該書影響深遠,但我們應從不同角度理解其結論和方法,超越數據本身,以獲得對企業兩權分離問題和管理變革等問題的更深入的認識。
陳芑名老師主要圍繞股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讨,并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實踐進行分析。她首先介紹了股權的概念起源于早期的航海貿易,當時為了分散風險,多個投資者共同出資,按照出資比例分配利潤。但随着時間的發展,出現船長與股東利益不一緻的情況,導緻代理成本和委托代理問題的出現。其次,陳芑名老師進一步分析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從國營到國有到國資的演變,強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重要性。她指出,在國營時期,所有權和經營權是統一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經營權逐漸被釋放,國家更多地扮演投資者的角色,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被提出作為解決監督問題的一個例子,通過明确責任人,提高監督效率。最後陳芑名老師讨論了金融業的本質,認為金融業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整體經濟的提升。當前金融市場中存在的分配比例問題,即投資者獲得的回報遠高于實際生産者,這可能導緻生産者動力不足,進而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
巫雲仙教授首先認為本書雖然内容具體,但涉及的問題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公司治理、制度分析、委托代理問題以及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等,不僅在經濟學領域有深遠影響,還在法學、管理學和曆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其次,巫雲仙教授指出,本書的研究方法雖非傳統實證分析,但采用了曆史實證和案例實證,這種研究方法在今天依然适用;最後她指出書中所讨論的是美國20世紀初企業治理問題,可能存在時代差異性,我們要理解差異并尋找跨越時代的共同點。用動态、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即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這種方法論對理解書籍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2 法大、北大兩校聯合舉辦“經典研讀”分享會(線下部分)
在本次對《現代公司與私有财産》的集中研讀報告會中,師生們通過深入的交流與讨論,不僅加深了對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等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對公司治理、經濟思想史等内容的認識。老師們的精辟點評和同學們的熱烈互動,體現了學術探讨在促進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本次讀書會不僅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理解和分析現代公司制度的多維視角,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最後一次經典研讀報告分享會在熱烈的學術氛圍中圓滿結束,期待新學期相聚學習。
圖文:王鴻隽
審稿:巫雲仙
審核:徐慶